从最近针对AI技术发展与影响进行的调查、研究、预测以及其他量化评估结果来看,消费者对于数据隐私、AI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AI优先层面的竞争,普遍抱有困惑且矛盾的态度。
数据的生命
与一年之前相比,此次调查中有36%的消费者“不愿共享自己的信息”,同时有17%的消费者表示“更愿意接受信息共享”。66%的消费者表示“无法接受”数据泄露,但也有55%的消费者表示,即使发生数据泄露,他们也将继续使用相应产品或服务;84%的受访者表示“如果企业未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违规行为,则会选择将业务迁移至其他平台”;67%的受访者表示“尽管共享数据会带来心理压力,但收益仍然大于风险”;76%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必然将个人共享信息用于“作恶”;59%的受访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高于政府机构。
80%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有权因涉及个人信息的违规事件索取现金补偿;28%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个人信息被用于牟利,企业应当将其中一部分奖励给用户;79%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企业对于数据处理不负责任,那么无论产品的实际质量如何,他们都不会购买;59%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隐私以及网络安全问题并不熟悉;只有27%的消费者听说过硬件/软件令牌,且只有35%的消费者了解身份盗用监控这一概念。
87%的企业高管表示,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看,保护客户数据比未经客户同意而直接将数据用于牟利更具回报(普华永道面向5000位消费者及2000位企业高管进行的跨国调查)。
与美国及南美洲国家相比,德国民众对于隐私问题的重视程度最高。在各个国家/地区,人们更关注财务及生物识别信息的私密性,特别是账户余额及指纹数据。德国之所以最重视隐私权,是因为该国凭借着对财务数据的严格保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优势。德国受访者更愿意共享银行余额信息,借此换取每月15.43美元储额收益/每月13.42美元现金收益。用户要求企业方面必须首先征求意见,在获得最低许可后才能利用个人数据用于广告分析。从这个角度看,与此次调查中的其他数据类型相比,人们对广告类用途相对不太担心。事实上,阿根廷、哥伦比亚以及墨西哥的受访者普遍接受用广告换取少量经济收益,这里的人们对于广告的容忍度也更高一些。事实证明,各个国家/地区的民众对于地理位置隐私同样不太重视(来源于“技术政策研究院跨国调查”)。